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打算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20-03-24 15:43 字体:[]

市政府办公室:

201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坚持紧扣全市中心工作,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推进顺利,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2019年工作情况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8元,增速8.8%,同比实现保位;城镇新增就业9.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二)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支出就业补助资金1.73亿元,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为重点,多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4.56万人,累计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4.7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3.16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2.71%。向辽宁省输出贫困劳动力156人,稳定就业118人。建成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家,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点1家。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18亿元,发放总额全省第一,扶持创业4560人,带动就业1.12万人。

(三)社会保险保障功能持续增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落实小微企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和社会保险降费政策,全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4.83%,全年共减征社会保险费6.64亿元,审核发放稳岗补贴2474.38万元,帮助企业稳定用工岗位8.2万个。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较上年调增149元/月,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较上年调增167元/月。为4810名已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发放生活补助162.47万元,全市符合参保条件的43.12万贫困人员全部参保。服务便捷度不断提高,实现参保信息网上查询、待遇资格线上认证、灵活就业人员网上缴费和社会保障卡在线申办。

(四)劳动维权监察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1180余户,涉及劳动者4.46万人次。为3265名劳动者追发工资5757.48万元,被拖欠工资人数和金额同比下降70.8%和65.31%。全市213个项目纳入用工实名制管理大数据平台,覆盖率达100%。劳动人事争议“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475件,涉案金额1.36亿元,仲裁结案率达98.03%,调解成功率达66.65%,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

(五)人事人才工作任务推进顺利。在第七届贵州人才博览会上现场签约659人,落地451人。其中,贵能投资公司柔性引进的郑西贵同志荣获贵州省第六批“千人创新创业人才”称号。实施学校、医疗“组团式”帮扶,351名大连专家到我市开展对口帮扶。受理2772人的职称评审资料,2182人取得相应职称任职资格。通过“双随机、一统一、全覆盖”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了人事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人事考试全部实现“零差错、零失误”。2019年共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80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

一是培训后就业质量不高。我市贫困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培训后主要是以继续从事传统种养殖或就地就近灵活就业为主,就业质量不高。二是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质量不高。因部分企业认识不够,且企业、银行、第三方数据采集公司之间沟通磨合不到位,导致我市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覆盖率离省的要求还有差距。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工作。依托全市48家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以工代训”等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形成“补贴带动+多样培训+促进就业”的培训模式。并大力推进就业扶贫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扶贫载体的示范效应,促进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努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培训后就业质量。二是多措并举推进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工作。首先,督促县区将用工实名制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按照《六盘水市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及能源行业用工实名制管理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年内实现工程建设领域及能源行业用工实名制管理全覆盖。其次,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全面摸清工程项目和能源企业用工实名制管理情况,建好工作台账。最后,定期对各县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通报情况纳入今年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内容。

三、2020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经济发展测评指标方面。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757元,增速为8%左右。

(二)就业创业方面。一是稳步推进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加大对各县(市、特区、区)城镇新增就业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查力度,采取月调度、季调研、年中报告、年末查漏等措施,通过跟踪督办、交叉检查、情况通报等多种方法,预计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二是积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针对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好职业培训工作,鼓励用工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人员就业,全力推动我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有序开展,计划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25622人次。三是全力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当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有创业意愿并有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扶持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优惠政策扶持。同时,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对口支援机制,扩大劳务输出规模,计划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3079人。四是抓好抓实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继续做好2020年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三支一扶”招募计划等工作。增强失业预警监测力度,加强岗位信息储备,持续关注外出务工和返乡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基本情况,预防大规模农民工季节性返乡失业风险发生。预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0.5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0.4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35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5.61万人。

(三)社会保险方面。一是提高重点群体参保率。聚焦中小微企业职工、未参保居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灵活就业人员等参保重点群体,分类施策促进扩面。加强社保稽核力度,督促企业参保缴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到2020年底全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持续开展社保扶贫工作。加强与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联动,精准标识贫困人员身份,确保实现贫困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率100%,确保60岁以上贫困人员待遇享受率100%,确保对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参保率100%。同时,落实好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提升补贴申领宽松条件和稳岗补贴倾斜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失业金,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三是持续提升经办管理能力。继续优化综合柜员制,加强前后台网络系统衔接,推进综合柜员制向有条件的县区延伸。利用网上办事大厅和“凉都社保”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渠道,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持续完善社保经办机构内控制度,聚焦群众关切或普遍性风险隐患,加强与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数据比对,提升经办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智能内控和智能监管,确保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基金安全。

(四)劳动维权方面。一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畅通农民工欠薪举报投诉渠道,加快欠薪案件处理进程,定期对用工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开展监察,继续做好“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联动,持续加大恶意欠薪讨薪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全力推进用工实名制管理建设。抓好季度检查和月调度通报工作,完善劳资专管员数据库,提高劳动用工实名制落实质量。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在建工程项目和能源企业进行排查和督查,确保辖区内在建工程项目用工实名制管理实现全覆盖。三是推进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实行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方式,加大对基层调解组织的督促、指导力度,将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网络延伸到企业内部,力争做到“争议不上交,就地解决”。有计划地组织基层调解人员参加市级、省级培训,切实提高基层调解组织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

(五)人事人才方面。一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做好第八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参会工作,为我市人才引进工作做好服务保障。二是做好事业单位招聘工作。组织实施好事业单位招聘工作,做到人事考试各项工作万无一失。三是开展校园招聘专项引才活动。坚持聚焦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扣我市产业发展需要,与行业主管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力争引进更多高层次青年才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2020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