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精心指导下,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根据要求,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住基本面。2020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73元,增速4.8%。预测2020年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65元左右,增速5.5%左右,全省排名分别为第5位、第8位,同比保位。
(二)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0年,全市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59574人次55876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24000人次的248.23%,培训后就业44848人,培训后就业率80.26%,其中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35951人次,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21900人次的164.16%;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4144人(其中创业433人),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5000人的282.88%;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6.01万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5.6万人的107.36%,引导和支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26万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7.8万人的105.92%;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557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3500的101.63%,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7112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5000人的142.24%;全市14.06万户33.50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4.06万户30.58万人,户均劳动力2.38人,户均就业2.18人;全市2.54万户5.97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2.54万户5.54万人,户均劳动力2.35人,户均就业2.18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45万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6.64万人的112.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7%,控制在省、市确定的5%目标以内,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
(三)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减免缓返”惠企政策,千方百计确保待遇发放。202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86.7万人(省定目标数:职工养老保险39.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138万人,均超额完成目标),覆盖率95.29%(市定职能目标数95%)。通过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累计减征社会保险费8.6亿元,疫情期间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7.2亿元,批准117家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1.78亿元,发放1614家企业稳岗返还资金0.42亿元,涉及就业岗位10.81万个。发放阶段性失业补助金1.18万人1413万元。发放城乡居民养老待遇32.67万人3.9亿元,月人均养老金101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8.28万人实现应享尽享。完成2020年度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4820元,调增174元。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923元,调增155元,总体增幅5%。
(四)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职称评审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和民营经济组织倾斜。2020年,发布引才需求1275人,审批落地277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及以上研究生167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8人。全市各级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1890人。支持企业开展以工代训15592人次。预计2500余人通过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称。
(五)和谐劳动关系开创新格局。全面构建劳动维权“保障网”,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2020年,共为2348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4221.33万元;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821件,办结2805件(含上期未结案件数),仲裁结案率为96.89%,调解成功率为75.58%,圆满完成省人社厅仲裁结案率达90%以上、调解成功率达60%以上的指标任务;全市261个在建工程项目和煤矿企业全部纳入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
二、突出成绩和工作亮点
(一)创新服务方式,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做实扶贫台账,夯实服务基础。以户为单位建立《“四个一”劳务就业扶贫台账》,每月对台账核查更新一次,动态掌握就业信息,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企业吸纳就业、培训后自主就业等措施“一对一”帮扶,做到分类施策、因人施策、精准施策。目前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4.06万户30.58万人,户均就业2.18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二是工训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拓宽培训方式。在摸清春茶采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放宽培训申请条件,简化培训流程,按照实际操作、示范演练、边培训边实操等多种方式,克服疫情影响,率先在全省启动采茶工技能培训,共开展采茶工相关技能培训10800人次。同时,结合企业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以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支持企业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27938人次。三是推行网络化管理,打造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发使用六盘水市创业担保贷款信息管理系统。对贷款申请、受理、审核、调查、监管、回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着力解决了贷款贴息审批慢、人员力量弱、部门联动不够顺畅、数据不够精准等问题。同时,与邮政储蓄银行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创建六枝特区、盘州市、钟山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对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实行一次性受理、一次性考察、一次性放贷,有效提高了审批效率。通过实施创业担保贷款信息管理系统和“一站式”服务中心,全市共审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2笔1577万元。2020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7亿元,完成省目标任务1.5亿的131%。
(二)高效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惠企政策,打造“准简快”社保经办系统。一是政策覆盖“准”。精确按照行业标准划型确定企业规模,开展主动的一对一服务,对全市6109家参保企业(其中,大型参保企业153家,中小微参保企业5956家)台账式跟踪,点对点反馈,精准实现政策全覆盖。二是办理程序“简”。实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承诺制办理和“先补后审核,边补边公示”特殊机制,参保企业承诺不裁员或少裁员,经办机构即依据相关资料发放补贴,并同步进行公示,确保稳岗返还办理“程序最简”。三是拨付资金“快”。实行资金预拨制,根据测算提前将资金划拨至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通过后直接予以拨付资金,减少了等待市级审核和拨付资金的环节,确保资金返还以“最快速度”到达企业账户。2020年,全市通过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累计减征社会保险费8.6亿元,疫情期间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7.2亿元,批准117家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1.78亿元,发放1614家企业稳岗返还资金0.42亿元,涉及就业岗位10.81万个。
(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劳动维权“三支队伍”。一是强化行风建设,打造一支热情服务窗口队伍。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组织召开全市劳动保障监察行风建设视频会议,对行风建设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多次开展明查暗访,狠抓窗口服务人员作风建设。2020年劳动保障综合行政执法相关工作多次被六盘水电视台、贵州日报、劳动保障报等媒体报道,行风建设工作在业务工作中进一步彰显。二是推进“互联网+调解”服务,打造一支专业高效基层调解队伍。扎实推进“互联网+调解”工作,通过仲裁机构、调解组织窗口,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制品等,广泛宣传“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加强对县区“互联网+调解”工作的指导力度,建立了平台使用通报制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考核的内容。2020年,全市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共受理案件463件,达成调解及和解434件,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打造一支高素质行政执法队伍。举办2020年全市工伤保险预防宣传暨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培训班,对100名区、乡两级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六盘水市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公安、法院、检察院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犯罪。2020年,移送公安机关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5件,涉及537名劳动者工资1167.29万元;移送人民法院强制执法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2件,涉及2159名劳动者工资6681.12万元;人民检察院受理审查逮捕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2件3人,批准逮捕1件1人,不批准逮捕1件2人;受理审查起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3件5人,审结2件3人,起诉1件1人,不起诉1件2人。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就业创业形势依然严峻。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需求变化,直接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人力资源供求总量矛盾增加,就业形势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就业促进难度加大。
(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压力依然巨大。部分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城乡居民、灵活就业人员等人群由于流动性大,参保意识不强,维权观念淡薄,游离于社会保险覆盖之外,参保扩面难度大。受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个人收入减少,缴费负担偏重,参保缴费积极性不高。疫情期间,一系列社会保险惠企利民政策出台落实,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增加征缴压力。
(三)根治欠薪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全市欠薪总量仍然巨大,政府性工程项目欠薪仍然突出,资金筹措困难。历史性欠薪问题解决困难,信访风险隐患较大。
四、2021年重点工作打算
(一)全力促进城镇居民增收。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部门协作,压实部门职责,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稳步增加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坚持分类施策,认真落实各项激励、优惠政策,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全力促进城镇居民增收。
(二)加快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设。一是有序推进新岗位开发工作。依托省内10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市内10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七大产业板块打造等,以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工作目标,将稳住现有岗位和创造新的岗位为着力点,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力争2021年新增就业6.65万人以上(最终任务以省下达为准)。二是有序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强化与我市农民工外出务工较为集中城市沟通对接工作,摸清摸细主要用工企业分布情况及岗位需求,为春节后有组织劳务输出做好岗位储备。根据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动态做好2021春节前返乡农民工返岗引导,确保劳务输出服务工作有序推进。三是有序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积极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继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为全市就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力争培训贫困劳动力1.5万人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0.5万人以上、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5.6万人以上、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以上。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聚焦未参保居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中小企业职工等重点人群,分类施策促进扩面。持续落实社会保险降费率、阶段性减免、稳岗返还等优惠政策,推动将快递、家政、环卫、餐饮等小微企业和有雇工个体工商户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二是加快落实社会保险领域改革任务。按照省的统一安排部署,配合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为最终实现全国统筹打牢基础。结合职责,配合财政部门开展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强化对各市(特区、区)、六盘水高新区工作指导,拟定并落实好市级企业划转股权方案。三是提高社会保险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按照省的统一安排部署,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水平,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加快社会保险数字化转型,配合省级统筹建设全省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和综合柜员制系统,实现基本业务全省通办。大力推广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和自助一体机应用,实现县区全覆盖。持续拓宽社保服务渠道,完善和推广网上办事大厅、“凉都人社”APP、“凉都社保”微信公众号。
(四)加快建立人才集聚体制机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机制,坚持程序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探索符合不同行业、专业和岗位类型特点的竞聘、考核办法。扩大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范围,落实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技能等级互评互认机制。
(五)加快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治化建设,不断提升调解仲裁工作人员能力。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创新仲裁办案方式,优化仲裁办案程序,建立健全案件分类处理制度。加强调解仲裁工作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工作。强化部门协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劳动保障违法犯罪。推进智慧监察建设,充分发挥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制度源头治理欠薪作用,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六)高质量编制“两个规划”。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紧盯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确定的工作任务为抓手,联系六盘水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找准路径和方法,高质量编制《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年1月21日